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重要新闻 >> 正文  
  林德宏先生的治学精神       
林德宏先生的治学精神
[ 作者:王国聘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5    文章录入:admin ]

 

林德宏先生的治学精神

 

王国聘

 

我是1999年秋天进入南大哲学系成为林德宏老师学生的,但与林老师的师生缘是从1986年读他的《科学思想史》开始的。当时,我还在东大读自然辩证法研究生,1989年到林大工作后开始从事环境伦理学研究。1991年,在原南大哲学系周思国老师的举荐下,我参与了林老师主编的《高科技知识丛书》一本分册的编写,第一次与林老师面对面接触,聆听他富有激情和魅力的讲话,对林老师很是敬慕。

1999年江苏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读博士,我的学术研究正好面临从环境伦理向环境哲学的转向,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读林老师的科技哲学方向博士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和王岩、张宗明、张成岗一起成为那一届林老师的学生。林老师每次上课用的都是一张张用工整的“林体”写满要点的卡片,听他的课不仅能获得学术知识,启迪思想,还是一种演讲艺术的感染和享受。得到他的帮助和指引,从此使我与自然辩证法研究和省研究会的工作深深结缘。林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关怀,一直砥砺我前行,尤其他的治学精神更是为我们所景仰。在这里,我从与林老师近30年的学习交往中,就林老师的治学精神谈几点认识。

第一,以人为中心的学术价值取向。

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30年时,我们出了一本纪念文集,请林老师写个序言。他在回顾自己的学术思考时,明确提出,我的学术追求是以人为中心。林老师认为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人文学术,都是人的文化,都应以人为中心。在解释什么是以人为中心时,他说一切文化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依赖,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是文化之源,文化之本。这就叫做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

林老师始终高扬这一人文主义精神,将这种人文精神贯穿在他的学术研究之中。他笔下的人、自然、科学、技术四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人的原始本性是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人的自我完善是他思考的归宿。人是他关心的对象,歌颂的对象,也是他批判的对象。也因此,我们得以看到了他笔下的儿子苗苗和孙子顶顶的生长日记,从中真实的了解到儿童的哲学世界和游戏世界。以人为中心的学术价值取向,反映了他对人生真谛的关注和人类命运的深刻的关切,对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人文精神是林老师学术品格的基石,也是他做人最重要的品质和最大的人格魅力。林老师豁达仁厚、淡泊名利、积极乐观、润泽桃李的人生态度,处处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情怀,做到了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

第二、多维辩证的学术思考方法。

一个哲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思考,思考是一个哲学家最重要的生命形态,但惟有借助一定的思维方法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林老师对问题的思考,常常抓住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分析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内在矛盾性,进而达到对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把握。

 

林老师对物质和精神、创造和协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关系等关系的分析,之所以发人深省,让人豁然开朗,与他的学术高度有关,同时也和他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关。林老师的多维辨证思考方法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或范畴的形式来反映对象的,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着的思维,整体性的思维。

第三,文、理、哲交叉融合的学术风格。

林老师的学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他倡导的“文、理、哲”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上。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史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开放性,它介于文理科之间。他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史研究要“文、理、哲”并重。他说,科学史是史,自然科学则是理,科学思想主要是科学的哲理,所以,科学思想史是文理哲的结合,文理哲是相通的。在六十多年的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的学习、教学、研究中,林老师思考哲学,钻研物理数学,让爱因斯坦、李约瑟、狄拉克、霍金,让相对论、量子力学、遗传密码、反粒子理论走进自己心中,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再创造,用富有哲理的精到表述传递给学界和社会。在他的《科学思想史》、《东方的智慧》、《科学认识思想史》、《人与机器》等代表作中,在他做的一次次精彩的学术报告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文理哲的有机结合,科学与人文的融会贯通。

 

  • 上一篇文章: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2019年年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

  • 下一篇文章: 研究会评出2019年学术交流优秀论文奖
  •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 用户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页面执行时间:93.75毫秒